查看原文
其他

《唐诡》中的参天楼真有原型,高150米!

燕晓 燕晓文史
2024-11-27


点击蓝字关注 · 共读历史文化


导语 //


承载之“器”!





《唐诡》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剧,除了人物是虚构的,其它的几乎都是真的。剧中每一句台词,每一件道具几乎都能找到出处,最多只是换了个名字,但懂历史的人一看就知道隐寓着什么。
仔细品品,整部剧的信息量还真是巨大,不得不佩服编剧魏风华的历史功底,以及幕后道具组的用心程度。
所以,上一篇“梦境奇谈”写完之后,我决定再挖几篇《唐诡》背后隐藏的历史内涵,大家一起来品品唐朝那些事儿。
在《唐诡》“参天楼”一案中,一座高耸入云的参天楼让各国使臣惊掉了下巴,雍州长史杜铭说:“此楼建于高宗上元元年。”日本使臣一脸诧异道:“啊,是加号天后并称二圣的那一年吗?
日本使臣这一句话,就带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独一无二的存在:公元674年,也就是高宗上元元年,武则天不满足于垂帘听政,她提议高宗称“天皇”,而自己则称“天后”,于是,开启了“二圣临朝”的时代。


但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对“二圣临朝”的局面并不满足,她想要的,是至高无上的帝位,在她面前,但凡阻碍她达成目标的,统统可除,哪怕是新生骨肉。
尽管,武则天夺权时冷酷无情,但她治理国家时的气魄和格局,也确实显示出了超强的才能,一般男子还真比不了。
在武则天当政期间,广纳贤才,亲手提拔了狄仁杰、娄师德、张柬之等能臣。同时,武则天非常重视文化,她本人就是一位大才女,擅诗书,在她的影响下,唐朝的诗歌文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唐代竖立起了两座超高建筑,一座明堂,一座天堂。《唐诡》中的参天楼,就借鉴于此。



天堂又称为“通天浮屠”,由武则天第一位男宠薛怀义主持修造完成。薛怀义本名冯小宝,是洛阳街头一个卖药的,被千金公主推荐给武则天打发漫漫长夜的。但说起来,薛怀义也并非仅凭体贴服务得宠,他为了帮助武则天顺利登上帝位,还真劳心劳力干了几件大事。
载初元年,薛怀义与东魏国寺僧人法明等注解了《大云经》,宣称此经中提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当为天下主。故而,武则天兴建佛堂,她要将佛教地位提高到道教之上,因为唐朝正主李氏,尊崇的是道家的老子。这势力的角逐,还得上升到“神”的高度。
所以同时,薛怀义又紧锣密鼓建造明堂和天堂。据史书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若按今天的尺寸换算,明堂高98米,相当于今天的33层。但这不是最高的,天堂比明堂还要高得多,据称:“北起天堂五级贮大(佛)像;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意思是说,天堂建于明堂的北面,是用来放大佛像的,建到第三级时,已经超过了明堂,估计至少在150米以上,相当于50层楼!



今天的我们对高楼大厦已司空见惯,常会把今天的感觉带入到古代,认为一座高楼而已,不是很普通吗?不仅不普通,还相当伟大!
不知道大家留意没有,中式建筑基本上以中轴对称方式,建筑群向四周扩散开来,形成一个包围聚拢之势。在《了不起的中国古建筑》这本书中,作者王国彬说道:“在历史上,相比较而言,西方建筑设计偏向‘特殊式’,而中国建筑设计偏向‘通用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促进了中国建筑‘通用’式特性的扩展,轴线穿院、院院相连的‘轴线合院式’建筑类形,开始逐步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

在这本书中,从北京中轴线到广府传统建筑,全书通过详解中国建筑六大门派中的49个典型的古代建筑,用高清全彩大图的形式,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古建。其中大部分都属于“通用式”,建筑群不会太高。这也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人、建筑、大自然相互交融,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同时,建筑物越高,越考验设计者的水平,不仅得考虑地基的深度,还得考虑楼层的抗风、搞震的能力,以及被雷击的风险。哪怕是千年后的今天,也很难建造出如此高超的木结构建筑。
对,我得强调一下,是不用一颗钉子的榫卯结构的纯木质建筑!因为水泥+石砖的构造更容易解决建筑物体过高带来的风险问题,而木结构建筑必须经过精确的计算,每一个小部件都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
还好,今天的我们能够通过山西的应县木塔来遥想一下明堂和天堂的恢弘雄伟之姿。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今天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其释迦塔的塔身部分高为67.31米,它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世界三大奇塔”。
应县木塔有“斗拱博物馆”之称,全塔上下有五十余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朵斗拱,各个斗拱之间均为有空隙的柔性衔接,当受到破坏性外力的作用时,各木构件之间能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有效化解受力的变形。
据记载,元代大地震时曾连震7日,塔房房舍全部倒塌,而木塔却能岿然不动,传承千年!
稍做对比就会发现,明堂和天堂都远远高过应县木塔,特别是高达150米的天堂,其拔地而起冲入云霄的气势着实让人惊叹,难怪外国使臣也禁不住大喊:“美哉我大唐!壮哉我大唐!”
只可惜,这两座耗资巨大的建筑竣工没多久,就被薛怀义一把火给烧了。原因是他认为武则天有了新欢沈南璆,便炉火中烧。结果这把火不仅烧没了明堂和天堂,把自己的小命也搭了进去。



历史书上关于古代建筑师的记载非常少,建筑师在古代就是上不了台面的“匠人”,自然也没人为他们著书立传。要不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跋山涉水收集各地建筑资料,也没有今天的中国建筑学。
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去到欧洲,惊叹欧式建筑的宏伟,回到国内认为中国建筑实在相形见绌。实际上,当时大部分人对中国建筑的了解非常有限,就算是最有名的学者,他们饱读诗书,但对古代建筑可谓是一窍不通。
幸而,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为我们抢救回了这一文化瑰宝,使得许多宝贵建筑能够保留至今。
八十年代后,中国建筑学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大家发现,中式建筑并非只是起到一个居住或聚会的作用,它还与天、地、人相结合,成为三者融合的载体,与之呼应的风水学也绝非迷信,而是考虑到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为“人”服务的。
《了不起的中国古建筑》是欧中人文交流协会推荐用书,许多外国人也是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古建筑。全书采用全彩铜版纸印刷,各种建筑图片都非常清晰,还有许多珍贵的手绘细节图。其中,文字的介绍也很详实,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亦能全面了解古建筑知识。
中国古建筑分为六派,分别是京派、晋派、苏派、徽派、闽派和川派。应县木塔便位于山西,属于晋派。相对而言,山西的古建筑群保存得较为完好,除这这座古老的木塔之外,还有目前中国仅存的三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南禅寺、佛光寺、广仁王庙,以及晋祠、平遥古城等等古建群。


只可惜,我以前并不了解中国古建,曾去过山西很多次,竟没留意这些宏伟瑰丽建筑群的细节和丰富的内涵,只是穿行于其间,感受着古代文人墨客、王侯将相吹过的风,任思绪飘飞......
正懊恼中,作者王国彬的一席话解了我的心结,他说:“西方的建筑艺术观念中,比较着重于静止美的创造;中国建筑之艺重视的则是运动美的艺术。当一个人在一个轴线合院式的群体中游走时,在视觉上会产生一连串不同的印象。”
这就如同一部文学作品,一部戏剧,一首交响乐,建筑本身永远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与天与地,自然融合的一个整体。中国古代建筑师们追求的不是标新立异,留下什么传世之作,而是全身心为他人,为社会打造一处承载文化、承载情感、承载希望的“器物”。
原来,欣赏中国古建最好的方式,便是融入其中,与之合而为一,享受它温暖的怀抱!


作者介绍


燕晓:   

写作于我而言,并非单纯的技能,而是探索生命、认识自己的过程!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书籍延伸阅读:



往期内容回顾

欢迎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视频号|燕晓文史

  小红书|燕晓文史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燕晓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